很少有一種魚像台灣的蓋斑鬥魚一樣,受到常民百姓那麼多的關注。但是太多盲目的增殖與放流對野三斑(野生蓋斑鬥魚)而言恐怕只是禍不單行? 我養的台北野三班來源都是親手野採,最久族群的已經維持十多年了。想來也不知哪一天會無以為繼,故為之誌。
初來乍到的朋友建議先讀這個,搞清彩兔這玩意兒。阿然後也務必請了解這裡有一些觀察野三斑與彩兔之間差異的文,僅能代表我這一線的魚,不是讓作鑑別之用--我想試著去了解其生態意義,朋友們也應該如此,莫要陷入"野生的卡補"的迷思中。請參考這個

先講,這裡沒法回答您關於產地、分贈與買賣的問題囉。

12.07.2011

野三斑--SNT-11

SNT-11,我手上只有5條野採,總體外觀與GMS-11有點像。這兩組魚的斑紋一般很直,頭頂散生的斑紋比彩兔少,目前看兩組魚的各鰭都很短,但這要從小養才會知道。SNT與GMS相比差異之處在SNT的斑紋較糊、紅色較淡。
這兩組魚給我帶來了一些困擾,除了與DJ95相比牠們的型態比較接近彩兔之外(但是還是有相當差距),最重要的是,雖然都是野採,這兩組魚卻全不怕人。
SNT的採點池塘並不隱密,事實上,常有許多人在此垂釣,除了明顯可見的大肚魚與吳郭魚外,釣客告訴我水塘裡還有土鯽魚與鯉魚。水池的一半面積覆蓋著布袋蓮,蓋斑鬥魚就在其間游動,肉眼就可以見到。


這是一條大雄魚

12.03.2011

放生,一定要這樣搞嗎?

這一條魚<--長大後,變成一條道道地地的藍彩兔。無獨有偶,網路上也有一篇,借個圖--

作者說是在金山拍的,我那一條則是在內湖往萬里的道路上發現,說不定有地緣關係?這兩條魚的外型特徵幾乎一模一樣,全是彩兔的標準特徵。這是怎樣?
從網路資訊上看,宣稱自己擁有"原生種"的人不少,其中產地來源清楚可靠的有多少?輾轉"分享"而來的又有多少?從野外捉來,就一定是原生蓋斑嗎?如果台灣蓋斑鬥魚已經滅絕,這一切並不重要,你可以儘管引入外來族群。但是事實擺在眼前,至少在台北,確有殘存的野生三班族群,而且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,把種源不明的魚到處放流真的不叫對台灣蓋斑"略盡棉薄之力"啊--就算放流真正的野三斑也不見得就是!

12.02.2011

野三斑--來自魚友的訊息

下面是魚友蔡先生提供令人振奮的訊息,台北野三斑的殘存點再添一處。經他同意將原圖轉貼:



*以上為亞成魚

*上為成年雄魚
跟據蔡兄的資料,這些三斑的原生地,是在台北縣偏遠地區的筊白筍田裡。在原生地三斑的數量少,而且很怕人。從圖片上看,這批三斑的亞成魚體態相當流線,具有口部尖小、頭頂斑紋較稀疏、 體色黯淡且在閃光燈下泛金銅色反光的特徵,可以跟彩兔對比。成魚的照片看起來體型不小,跟我前陣子採到的另一批魚SNT-11的成魚相當類似--等有空再來貼,也請格友原諒小弟總是寫一些莫名其妙的代號,實在這是為了不談野採地點的堅持。

此外很明顯這些魚還在受驚的狀態下,所以如果可以的話,我會建議蔡兄再養一陣子,等牠們體色恢復後可以讓大家做更仔細的對照。

10.08.2011

野三斑??--GMS-11

最近採集的品系,剛採得時第一個感覺是:這是野生三斑嗎?

主要是牠們的斑紋較少,而且比較細。不過從上面看的話,GMS的嘴巴很小,頭頂的斑紋也很少,有時會出現頭頂縱斑,這些特徵倒是與其他幾個野生品系相符。

這些魚看起來都在一歲以內,所有採到的魚尾巴都很短,顏色算是很紅的。一般野採的蓋斑鬥魚自然不容易全鬚全尾,所以要確定GSM雄魚的尾巴形狀得再養一陣子看看。GMS還有另一個讓我有些擔心的性質--牠們不太怕人,說實在,我心裡開始生出一些新的想法,不過現在下任何結論都還太早。

9.18.2011

如何分辨野生蓋斑的反向思考

我這是野生的嗎?我這是那一型?分不出來...?
簡單一句話,沒錯!野生三斑與彩兔是有差異,但是要從外觀確認野生三斑身份是不可能的。只當您放下心中的成見『勇敢的面對現實』才有機會出現一個小小的救贖:如果一定要問,我覺得應該先反過來問,我這是彩兔嗎?
道理很簡單,1. 為了避免錯把彩兔當三斑,有必須作『有罪的推定』。就是先視之為彩兔。 2.彩兔容易取得,要認清彩兔不是容易多了嗎? 3.如果你的魚跟水管賣的彩兔也沒啥兩樣,幹麼還要追究呢?

等有時間再買一些彩兔來給大家品鑑一下吧。

9.03.2011

蓋斑鬥魚應列為保育類--對啦我就是白目

蓋斑鬥魚在台灣原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,2009年被移出保育名錄,不再受法令保護。在此之前,民間愛好者對蓋斑鬥魚列為保育類早就是罵聲不覺,理由不外是:政府對民間飼養蓋斑鬥魚限制多多,而蓋斑鬥魚其實都靠民間團體或個人熱心"復育",才不至滅絕。而官方(或學界)說法:『臺灣鬥魚在許多靜水域裡,經由許多地方政府、學校及業餘愛好者,投入大量努力保護環境或人工飼育族群之下,已有許多的繁衍族群,而且本種並非臺灣特有魚種,應無立即瀕危之虞,由保育類名錄中移出』,與民間說法如出一轍。

然而,事實狀況如何?台灣本土的蓋斑鬥魚的野生族群極為稀少、分散而且持續在減少之中,野生蓋斑鬥魚在台灣正是不則不扣的"瀕臨滅絕"的物種。這個物種非但不應該移出保育類,反而應該提昇等級才對!台灣的蓋斑鬥魚本土基因面臨滅絕,這與大陸或東南亞有多少蓋斑鬥魚一點關係都沒有,否則,雲豹在東南亞也不少、水獺還是泛歐亞分佈的咧,大家在緊張什麼呀?同樣,台灣細鯿與大鱗細鯿也不是特有種啊?又為何特別列入保育呢?

民間的積極"復育"並沒有為野生蓋斑鬥魚帶來生機(當然政府更沒有),反而引入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--基因污染。不客氣的說,過去大家狂剿保育法,有一部份是因為買不到"原生種",而認定這是保育法限制販賣之故。如今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標榜"原生種蓋斑鬥魚"的販賣行為,請問,大家都得到夢寐以求的"原生種",這就算是人人都在做保育囉?我個人也並不認同原本蓋斑鬥魚不得持有的法令規定,但這是法條不完備的問題,不是保育等級的問題。而"原生種"蓋斑鬥魚得以公開販賣,將使得情勢更加複雜棘手。

蓋斑鬥魚被拉下保育名錄,民眾一面高興可以公開飼養(一直都可以不是嗎?),一面又哀嘆蓋斑面臨生存的絕境,需要好好保護,這根本是精神分裂;而主管機關與保育學者因為蓋斑鬥魚的管理問題棘手,就以民間已經大量飼養為由,完全不考慮野生族群的現況,就此撒手不管,這更是十足的鴕鳥心態與欠缺學術良知。

8.26.2011

DJ95的藍彩現況

老了,2歲多的魚了。要說牠是藍彩,我倒覺得銀色更為貼切,比起去年,牠的銀翳似乎更擴張了。配了正常母魚共繁殖兩胎,目前子魚中似乎沒有一條是銀色的。有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嘴型很奇特呢?不知如何形容,好像"包起來"的感覺。對照這一篇你就會知道老化的台北野三斑都是這樣。



今年的小魚 DJ95

今年繁殖子代中成長最快的一條,有點過胖。算是亞成體吧?還沒發色,尾巴才剛剛要拉長,已經可以看到他身體的斑紋相當細密。今年DJ95(F12)大概有250條左右,可惜親本只有12對,目前看起來狀況還可以。


8.20.2011

現在是要把三斑養在竹筒裡嗎?

一隻蓋斑一天可以吃374.6隻孑孓;大肚魚吃40.0隻/天;孔雀魚41.8隻/天。---蓋斑勝
對水域環境的適應性---蓋斑勝
耐饑、耐旱、耐農藥---蓋斑勝勝勝

結論:蓋斑=登革熱剋星=環保魚

根據資料,埃及斑紋的棲地為居家容器積水,白線斑紋的棲地還包括雜木林、竹林積水。所以要讓這神兵利器好好發功,一天嗑3百隻孑孓,建議蓋斑應該養在正確的地方...例如竹筒或積水鳳梨的葉鞘裡。

7.30.2011

金門中斑--尾巴不短耶

去年生的魚,跟台北的野三斑比起來,尾巴並不短--道聽塗說總是靠不住唷!
金門的蓋斑,說實在話,有很多特徵都類似彩兔,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鰭(尤其背鰭)、尾巴比較短。這魚逃起來速度很快,不像彩兔一樣溫吞。

7.09.2011

老魚大不同

我養的野三斑老了以後,特別容易與彩兔區分。大約在野生三斑滿2年齡起,已經可以看出嚴重的老化情形;而在2年的彩兔,通常都還維持著艷麗的體態。老化的野生蓋斑看起來真是老態龍鍾,最明顯的就是各奇鰭的拉絲消失、變禿了;此外,雄魚身上的紅紋也不再均勻鮮紅,有趣的是,許多魚的鱗列間會產生斷斷續續的縱向線紋或網格紋;而母魚老化時有時全身顏色明顯淡化,斑紋消失,有時甚至變成極淺的肉色,像白化了一樣。
左上那條,鱗列間出現明顯的縱線

野生蓋斑的壽命比彩兔短,這會代表什麼意義呢?是因為我繁殖的野三斑經過多年的近親交配造成的近交衰退嗎?還是彩兔經過人工選育,壽命變長了?我曾經將手邊的兩個野生品系雜交,就育種學上的角度來看,應該是可以改善大部分近交衰退的效應,然而我發現,遠交魚的壽命似乎並沒有太明顯的改善;此外,與彩兔雜交(一個愚蠢的錯誤)的DJ95後代第2年也有明顯的老化的跡象。所以目前我個人比較傾向認為野生三斑的壽命本來就很短,我想任何物種的特定壽命都有其演化上的意義,並不見得長壽就是勝出的。

難兄難弟--三界娘子

遙遠的貢寮山區,這個地方這幾年漸漸受到關注,因為保留了平地早已破壞殆盡的農田生態系,以及消失的物種。其中的明星,就是這個"三界娘子"--青鱂魚。
這區水田大小約一甲,我大概自2000年左右就開始不定期的造訪,說實在從來沒有發現有青鱂存在,但這次一下田就見到一群群眼睛發亮的青鱂。這裡離那個知名的青鱂產地大約十來公里,要說自然傳播大概也不無可能啦,不過也不排除哪位"保育人士"的"無私奉獻"。以前從未見過貢寮的青鱂,撈起來瞧瞧,覺得體型比雙連埤的略顯肥滿,對環境的耐受力似乎也更強(當下日正當中,水溫應該在40度以上)。一如往常,休耕水田裡擠滿了水生植物,加上青鱂悠游,彷彿時光倒流,真的讓我忘卻了炙人的暑熱。
我在附近向一位老者求教,他告訴我從未聽過"三斑"這種東西。至於"三界娘子",他的定義是舉凡小魚幼魚,一律以此名通稱,這其實就是標準答案了。
青鱂與三斑真的就可以說是難兄難弟,先是從原本的族群興旺,一直到瀕臨滅絕。現在又因為物稀為貴而先後被拱為保育明星,兩種的飼育繁殖都很簡單,結果成了復育樣板。如今基因混亂、無從追溯,最後一個被踢出保育名單,一個排入無望。保育?還是眼不見為淨吧?

5.30.2011

被遺忘的四個新種蓋斑鬥魚​(Macropodus)?

越南的魚類學家Nguyen2005年出版一套『越南的淡水魚類』,書裡頭在Macropodus屬下命名了M. Phongnhaenses(Phong Nha 地名)M. oligolepis(寡鱗)M. bavienses(Ba Vi 地名)M. lineatus(條紋)四個新種。這本書是以越南文寫成,所以這4個新種一直不為學界所注意倒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在德國IGL(國際迷鰓魚協會)出版的Der Makropode2009年第1卷有一篇關於本屬現況的論述文章,作者Schindler提到,這四個新種的描述過於簡約,僅交待了這四種之間簡單的區分,沒有提出其各自成立新種的理由,甚至連新種與越南原產的普通蓋斑及黑蓋斑之間的比對都沒有。不用說,這樣的發表恐怕很難被承認。

雖然真相如何不得而知,水族愛好者應該都不免會以期待的心情來看待這四個陌生的學名吧?畢竟,本屬目前也不過才四個魚種而已。該文作者於是提出以下的看法:由於M. oligolepis的側線鱗列特別少,僅23-24個;M. lineatus則具有其他種類所沒有的縱條紋,或有可能是未被描述過的物種,至於其他兩種應該只是opercularisspechti的同物異名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