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少有一種魚像台灣的蓋斑鬥魚一樣,受到常民百姓那麼多的關注。但是太多盲目的增殖與放流對野三斑(野生蓋斑鬥魚)而言恐怕只是禍不單行? 我養的台北野三班來源都是親手野採,最久族群的已經維持十多年了。想來也不知哪一天會無以為繼,故為之誌。
初來乍到的朋友建議先讀這個,搞清彩兔這玩意兒。阿然後也務必請了解這裡有一些觀察野三斑與彩兔之間差異的文,僅能代表我這一線的魚,不是讓作鑑別之用--我想試著去了解其生態意義,朋友們也應該如此,莫要陷入"野生的卡補"的迷思中。請參考這個

先講,這裡沒法回答您關於產地、分贈與買賣的問題囉。

11.03.2015

野鮕鮐--七星鱧




鮕鮐(七星鱧 Channa asiatica),這種魚也是很少見了,不過算是比野三斑好一點,偶爾在野外還是碰得到。
我滿喜歡這種魚,手邊有幾條養了一段時間了,覺得養這種魚蠻有意思。不像有些魚(像錦鯉)看起來就是一個傻樣,這魚的表情很多,似乎很聰明的樣子,不過照顧起來有點麻煩。首先就是好戰,大口利齒咬起來不是開玩笑的,所以只能單養。而他的體型不小,又很會跳缸,想養的人一定要注意水箱加蓋,而且最好壓一下。公母不好分,我到目前為止也沒辦法讓牠們繁殖。偶爾亂配一下,看牠們激動的跳起戰舞也是很有趣的,只是總不成一對,最後互不相讓,打得天昏地暗,只好就算了算了下次再來。

11.02.2015

以鹽浴治療胡椒病




今年的小魚ALBL99_2015F13,其中有十來隻發育較慢的個體有夾尾的現象,仔細觀察發現身上布滿黃黃的小點,從網路上查到的資料看起來近似所謂的胡椒病。雖然資料顯示胡椒病的病原是某種纖毛蟲,海水與淡水都有可能發生,網路上傳的最簡易的治療卻是鹽水浴。
我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,每天加千分之一的粗鹽,一直到千分之五的濃度。魚兒看起來都還是很開心的樣子。這樣的濃度維持約4、5天後,我發現病魚的魚鰭小點消失,變透明了,於是又維持了3、4天,然後慢慢將水箱淡化。也就是說,方法雖簡易,但是確實有效。
不過這中間還是有一些狀況可以分享:治療其中有一天,我在餵飽小魚後加鹽,我注意到其中體型比較大的3隻肚子似乎變得比較脹大。這3隻並沒有染病,但沒想到過2天我發現牠們死了,似乎是爆肚了。我並不了解其中機轉,不過猜測這3隻個體胃口較大,然而水中加鹽後不知是否因為滲透壓改變,會不會魚體為了平衡而產生某種反饋導致腹脹?總之,我個人還是建議最好不要再魚兒飽食的情況下加鹽了。

10.30.2015

ALBL99_2015F13

我原本養著代號DJ95、BL99、AL00等3個近親品系(inbred strain)--或許應該稱為閉鎖群(closed colony)的野生魚,都是我親採而可靠的野三斑。不過這兩年無力顧魚,DJ95是我的主力(因為牠的原始棲地已毀),所以狀況一直不錯,但是AL00與BLN99這兩線的魚卻在一次意外中大失血漸漸陷入瓶頸,由於2個產地距離並不遠,我於是將牠們混在一起繁殖,增加這個小群體的遺傳多樣性。既然混養了,可能算是一個雜交群吧(hybrid)?所以今年繁殖的小魚就以代號合併(ALBL99)而沿用BL99的世代數號(F13),就是ALBL99_2015F13。小魚目前狀況還好,但只有約50隻,所以族群還在瓶頸狀態。

話說,記得看過一些文章提到「遠交」可以明顯改善「基因漂變」或「近交衰退」,我並不是很明白這個機制,不過在目前這個實際的案例中,AL00跟BL99算是遠交,但效果不是很清晰。其一:黑眼的症狀似乎減少了;其二:還是較不健康,壽命短,第二年還能繁殖的個體很少。






ALBL99今年的小魚(F13)

10.29.2015

野三斑?--DJH2014,另一個野採魚。


母魚

真難以想像已經過了3年,生活上的一些困難,過得不順(野三斑的命運也是這樣),野三斑的部落格也放著荒蕪了。最近翻舊信箱發現部落格有少數留言,每日也都有數十次瀏覽,不知不覺也突破10萬了。日子不好過,但好歹也熬過來了,是不是,就再來繼續扯吧。

這也是大台北鄰近地區的,我跟池塘的主人算是聊得開,多次詢問,他都告訴我這池塘裡的魚是原本就有的,沒有人為野放。從外觀上,這個族群與彩兔十分接近,惟體型可能略小;行為上不避人,大都長得十分肥壯。鄰近這裡約2公里就是過去BL99的採集點,要我說,我會說這兩個族群一點都不近似。然而這族群是原生的可能性相當高,算是顛覆了我對野三斑(台北)的認知吧?

9.19.2012

憑弔石龍尾生育地

有誰能跟我說說台北市哪裡有野生的石龍尾(Limnophila)嗎?我想大家都會認為不可能吧?事實上是有的,只不過那是10年前的事情。

這是一處非常隱密的水池,距離內湖最近的豪宅群不到500公尺,我在2000年左右做資源調查的時候偶然闖入此地,當時水池邊的淺水與泥灘上長滿了石龍尾,我採了一些回去種植,時間久了就跟其他水草混在一起,然後這個地點就這樣被我淡忘了。去年又經過那一帶,猛然想起往事,卻全然找不到正確的地點。回去調了舊資料,又根據記憶在地圖上詳細推敲,最後在GPS上設下航點,就這麼出發了。

最後的結局令人不堪--水池依然,仍是個無人造訪之處,但是池水黃濁空無一物,原有的石龍尾早已芳蹤杳然。下竿撈之,每一次都會網到1~2之肥滋滋的大螯蝦,小的就不用說了。如此爆量的魔物盤據水中,還有什麼安能存在呢?回程了,天空下起滂沱大雨,我回到馬路上,拿出GPS選取航點"石龍尾"、"刪除",然後按下"確定"。






跳缸狂想曲


多年前的一個夏天,我在戶外整理植栽,忽然下起了一陣西北雨。在簷下避雨時,眼前養在大整理箱中的三斑竟然一隻隻陸續跳出,在地上淺淺的積水中翻躍著。眼看魚兒就要流進水溝,當然我立刻將牠們抓回去,但一眨眼又有魚跳出來。『這並非偶然....』,就這樣一個有點wild的想法在我的腦中形成了。

『受驚嚇了唄』,一般人都會著麼想吧?但牠們並非在飼養箱裡亂跳,更何況,一般如果水面受擾,如果不是被追捕得緊(例如網子硬撈),三斑通常立刻鑽到底泥或遮掩物之下,而不一定是狂跳。把三斑放在一個沒有遮蔽的小容器中,有時也會引發跳缸行為,這時你會看到蓋斑小心翼翼的在靠近邊緣處試探,似乎打量著圍牆的高度,然後弓起身子,一下就跳起來了。我覺得三斑是刻意『越獄』而來,而且搞不好是特別選下大雨的日子越獄!

這麼猜想吧,三斑是靜水型的魚類,在野生的環境中棲地可能依賴降雨變化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被困在不理想的環境中(例如即將乾涸小水池),這時如果能趁著下大雨的時機脫出豈不妙哉?跳出水漥當然也有可能功敗垂成,但只要有一定的成功率,會不會,跳躍的基因就可能擴散繁衍下去,而且優於相對保守的基因。會不會,下大雨就是提高成功率的關鍵,於是野三斑就演化出『棲地不良就趁下大雨往最低處跳』這樣的生存策略呢?

雖然以上也僅止於胡思亂想自說自話,但講起來其實有一些研究也提出過魚類跳躍行為有適存意義的假說,一些潮間帶魚類在退潮時被困在潮池之中,會有朝向海水的定向跳躍行為;另外就鮭魚也有一些類似的研究。   後記:這文章其實寫在許多年前了,我還蠻佩服自己能這般自圓其說的。現在看,一代一代的繁殖下來,我的魚跳缸的欲望似乎已經減弱了不少,或許是愛跳的魚都提早掰了?

8.31.2012

DNH--棲地篇

一開始我並不認為這裡會有野三斑,海拔有點太高了。而且到這裡後沒多久,天氣就變陰又飄起細雨來,讓我想到冬天時這邊一定冷得要命。但是當我看到溪溝裡出現一隻七星鱧的時候,我就一整個嗨起來了。這個棲地非常棒,水源充足而乾淨,足以稀釋農藥的毒性;水田錯落間夾雜荒廢的沼澤、迂緩的小溪,水生植物也很豐盛。生態殺手:吳郭魚、福壽螺甚至大肚魚都沒有,在現在的台灣來說簡直就是天堂了。

我在溪溝水流滯緩之處下竿,一下就撈到幾條幼三斑,不時也有馬口、溪哥、鯽魚、泥鰍等混雜在裡面。然後我在水裡看到一隻美國螯蝦,但是網子裡卻沒有撈到,似乎族群量很小的樣子。
小蓋斑看起來有些藍彩夾在裏頭,這讓人不太happy了,如果這不是土三斑,那其他的原生魚又從那裡來呢?看來是得做一些訪問了。


水裡的鯽魚群,說真的我超愛這種景象


撈到一條三斑小屁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