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少有一種魚像台灣的蓋斑鬥魚一樣,受到常民百姓那麼多的關注。但是太多盲目的增殖與放流對野三斑(野生蓋斑鬥魚)而言恐怕只是禍不單行? 我養的台北野三班來源都是親手野採,最久族群的已經維持十多年了。想來也不知哪一天會無以為繼,故為之誌。
初來乍到的朋友建議先讀這個,搞清彩兔這玩意兒。阿然後也務必請了解這裡有一些觀察野三斑與彩兔之間差異的文,僅能代表我這一線的魚,不是讓作鑑別之用--我想試著去了解其生態意義,朋友們也應該如此,莫要陷入"野生的卡補"的迷思中。請參考這個

先講,這裡沒法回答您關於產地、分贈與買賣的問題囉。

9.24.2009

台北三斑Vs彩兔(四)-頭頂縱紋『隱帶』

這是野生蓋斑鬥魚受驚時的一種特殊反應,頭頂出現一道淡色的縱帶。就像有些人可能知道,泰國鬥魚受驚擾時,身體的側面會出現幾條深色的縱線。這個兩種反應的作用應該是一樣的,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更融入環境,例如水草的莖葉之中,有助於避開敵害的眼光,所以我稱之為『隱帶』。有趣的是,就彩兔來說,不知是彩兔的性質較為穩定,還是這樣的機制已經退化(因為在水族箱中用不著),雖然不是絕對,但一般不容易看到這種反應;而在野生三斑,尤其是比較年輕的魚,受到驚擾時很容易就會顯現出頭頂的『隱帶』。






--從上面看

9.05.2009

台北三斑Vs彩兔(三)-沉澱色


養在室外的野三斑,差不多要到3月中以後才會表現婚姻色,最顯眼的當然就是深紅色的條紋。我個人覺得,野三斑的紅斑比較屬於深磚紅色。彩兔的紅斑色澤就常常呈橘紅色,不過當然這裡面的變化是很大的,也有不少彩兔身上的顏色就與野三斑十分接近。

野三斑的體色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變化,通常是魚兒處在一種放鬆的狀態,身上的藍黑條紋會淡化,而紅色部分則維持深濃,結果顯得特別突出,好像是沉澱在體表;又有點像是紅印泥蓋在身上一般。不過只要附近出現其他的魚,或者食物,牠的體色就會立即恢復為深色,沉澱紅色的效果就不會那麼明顯了。有時候狀態良好的雄魚受到驚嚇或捕捉時,也會暫時出現這種沉澱紅色的效果。我自己養過一些不同的水族館買的彩兔,似乎很少看到這種現象。看圖說明比較快:
上圖:沉澱紅的效果,這是我養的野三斑,魚兒處於放鬆的狀態。 下圖:轉貼大陸魚友野採的魚,產地是溫州,拍得很清楚。這條魚應該是處於被捕捉後尚未復原的狀態。



9.03.2009

台北三斑Vs.彩兔(二)-斑紋

其實也有人提過野生三斑身上條紋數這個特徵,觀察我自己養的野生三斑,我認為牠們的平均斑紋數要比彩兔多。不過這不能說幾條斑紋就是野生三斑、幾條就是彩兔,因為我們要觀察的是一整個族群的特性,並不表示每一個體都是如此。更何況三班的條紋形狀多變,數量的認定有時也會因人而異。我的野生三斑也有斑紋稀疏的個體;相對的,有些彩兔同樣也具有相當多的斑紋。不過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說,平均的斑紋數,我養的野生三斑必然顯著高於彩兔。

除了斑紋數以外,野生三斑的紅色斑紋也比較細,通常比相鄰的藍斑紋細或者一樣粗。彩兔的話,我所見到的通常都是紅斑較寬,少數也會有例外。看野生三斑會覺得牠的紅藍斑紋間似乎有一道淡色的界線,有時紅斑紋甚至會縮減到成為一條細線,尤其在前半(靠近胸鰭附近)的紋路更是如此。


(一隻野三斑夾在彩兔群中,可以看得出來吧?)

當年生小魚繁殖會有問題

同親源的幼魚通常養在一起,有些發育較快的小魚可能會在生長季結束前發情,結果又近親交配,產生我們不想要的子代。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是時時檢查是否有小雄魚已經產生性徵,並將其分出獨立飼養。或者如果將繁殖子代合併,以大的室外池(不負責任的說--生態池)飼養,自然可以降低近交的機會,而且由於生態環境較優,可以省卻許多管理上的麻煩。不過這麼一來,不免會有一種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憂慮。成熟雌雄魚分開飼養的另一個好處是魚兒的比較能維持健康的狀態,不會因「縱慾過度」而未老先衰…這是真的。

如果開始繁殖的時間不要太早,或許在7月中之後甚至8月,以大量繁殖的方式快速完成,應該也可以避免過早魚當年繁殖季成熟。不過這僅限於野生魚,因為彩兔並沒有明顯的繁殖與非繁殖季的區分。